• 某家長問:孩子2歲3個月了,應不應該上幼兒園呢?請給些建議。

    從懷孕就保胎,到現在已經3年沒上班了,每天帶孩子我真的有些筋疲力盡,而且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她總是揪人頭發,有時還掐人、拽人衣服,故意把杯子里的水潑在地上,扔別人的水杯書包等,從好言相勸到嚴厲斥責,最后打手打屁股都沒有用不讓她與小朋友接觸吧,怕影響她的性格和交往能力,和別的小朋友共處又時刻擔心她惹禍,我每天只能緊盯著她,隨時準備干預。

    面對別的家長我真的很尷尬,有時她一接近別的孩子,家長們都會緊張,而且她發育落后,不知是不是因為我的原因,雙方父母都不能帶,老公也不放心保姆,所以孩子一直是我帶,我想是不是應該入托了。

    孩子不愛哭,性格比較開朗,愛運動,愛和陌生人打招呼,愛熱鬧,就是不夠專注,別人都說她要是入托應該很快能適應,我也覺得是。前幾天帶她去幼兒園,老師帶她玩,有三次,最長2個多小時,她都沒哭,就是看到我后就讓抱著不撒手了,哄了半天才下地繼續玩。我本來挺高興的,想讓她先上個半日班,過倆月過渡到全日,沒想到,今天玩了一個多小時就哭開了,給糖也不要,看到我也不行,我哄了半天才好。我的信心真受打擊,本來這孩子來之不易,家里人都主張三歲后再送,我覺得0-3歲十分關鍵,可我不會教育,怕耽誤了,所以才想早些送,如果她要是這么哭,再生病了可怎么辦?真是很矛盾!

    崔園長答:今天去十三陵水庫游泳,我和爸爸都橫渡了水庫,來回應該有四五公里。爸爸61歲了,體力比我好很多,媽媽在岸邊看著我們倆游。我拿了一個游泳圈,用兩米長的繩子拴在身上,以防萬一。很漫長的行程,來回一個多小時,過程中不由想了很多的問題。


     想起了孟母 

    昨天晚上八點多,全家人去昌平一個餐館吃飯。一個家長打電話給我,說孩子不愿上幼兒園等。不由得想起,子不學斷機杼的孟母,F在呢?變成了“子不學,找園長”。如此說可能會有家長說,子不學斷機杼是說孟子長大了,起碼上小學的年齡吧。那學齡前的“子不學”,就是你幼兒園的責任。

    對于孩子不愿上幼兒園的原因,我曾在博苑幼兒園網站撰文分析,F在就說說孟子的學前生活,他的媽媽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都是把孩子從他喜歡的環境里轉移走,從做喪事和市井販賣的環境中轉移走,從孟軻喜歡的游戲中轉移走。那么轉移的原則是什么?媽媽的好惡?,孩子的興趣?都不是,是社會規律,是源于孟子媽媽對社會規律的認知和判斷,這就聯系到了目前的問題。

     我們應該做什么樣的父母?

    有位在回龍觀辦幼兒園的朋友說,他發現,全職媽媽的孩子問題最大。我在想這到底是為什么?而且根據我的觀察,也不是所有的全職媽媽孩子都有問題。把這個問題和孟軻的媽媽聯系起來,就仿佛找到了答案。因為孟子的媽媽應該也是全職媽媽,其實只要積極努力探索社會發展規律,了解孩子成長規律,并堅持原則,有遠見,有行動,不管是不是全職媽媽,就都能給孩子好的發展環境。如果完全以孩子的好惡和一時得失為中心,為之憂慮,為之失去原則,為之放棄對社會規律的探索和思考,就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重大損失,說嚴重一點,就對不起孩子。

    做一個家長,應該給孩子示范。游泳的活動給我很多提示,從小經?窗职衷谒锱〝乩诉救過人,看著爸爸解決單位的問題剛柔并濟受人尊重,看爸爸作為長子在大家庭里的責任感,看爸爸在困難和低谷時有尊嚴而不放棄希望,這些經歷對我的影響遠遠的大于說教和管束。他也很少說教和管束,我也很自然就想學習他,追求光榮和夢想。媽媽是中學老師,一直很忙,很少管我們的學習,但關鍵的時候,總是果斷出手。

    高三時候,和一個女生一起騎自行車回家,被媽媽看見了,她什么也沒說,一直也沒說什么。上了大學,假期去班主任家,才知道媽媽當天晚上就去了老師家,了解我和那個女同學的情況。老師說問題不大,媽媽就沒和我提過這個事。還有就是得知考上大學后,全家都沉浸在節日氣氛里,家里客人很多。有個同學找我,我不在家,媽媽好像忘了他來說什么事,我就和媽媽說了句(具體什么已經記不清了的)不是很客氣的話,媽媽在陽臺上打了我一個大耳光眼睛里還有淚水,真真的把我從那時候浮躁的得意氣氛里打清醒過來,讓我好好認識和思考了一下自己。

    爸爸像大船,讓孩子有揚帆遠航的理想,讓孩子去憧憬走進山水之間和海天一色的壯闊風景;媽媽像那個用兩米的繩子拴著的游泳圈,在關鍵的時候給孩子幫助,在遠行的時候給孩子安全感,但不去攙扶或者說束縛孩子的手腳,否則是游不遠的。

     教育的真諦是自身的強大 

    所以建議這位媽媽抬起你的頭,尋找自身價值和自我實現,關注孩子成長和社會規律,當你投身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熱潮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自身狀態還有對社會規律的探索和認知是給自己寶寶的最大財富。

    作為幼教從業人員,我認為沒有一個機構,可以在目前狀態下完全解決您的問題和滿足您的期望。等到您從自身做起的時候,您會發現自助者天助之,周圍都是支持您偉大的教子計劃的人和事。為這些問題打包票的人和機構,一定是騙子。騙子就是抓住我們有非分之想的機會來行動,對社會和自然規律的逐漸認知會讓我們腳踏實地而少一些非份之想。

    一個教育機構的使命包括和家長們一起去學習和思考這些事情,歡迎您和我們一起學習成長,大家都是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孩子將來也是這樣。

    [點評與解讀]

    網上看到一位全職媽媽糾結于是否送孩子去幼兒園的問題,從她的敘述,越發感到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任重道遠——觀念遠比技能更重要。

    怎樣讓孩子去揚帆遠航已經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了。困擾我們的已經不是兩三歲孩子的揚帆遠航問題,現在大學畢業生的揚帆遠航都是一個問題。很多家長用所謂的編制、事業單位的名額、公務員的身份來束縛孩子的發展,已經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在和一位高校的校長交流時,我們談到現在很多學生都回到縣里、鄉里、鎮里,就為了等事業單位的指標;齊齊哈爾高等師范?茖W校的薛校長對此的評價是四個字:“毫無意義”。這樣的束縛,不過是家長“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和價值觀罷了,它們對于孩子的將來,又具有什么價值呢?事實上,當今社會上比如中國的企業界,中國發展的最好的的企業就是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的精英人物,在他們小的時候,在三十年前,這些職業,別說存在,連想象都想象不到呢。如果李彥宏、馬云這些人他小的時候他的父母讓他們去一個事業單位或都去政府部門做一個小公務員,那么能想象中國現在的互聯網行業會變成什么樣子嗎?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8001378312
    - 胡老師
    新浪微博
    微信聯系博苑
    返回頂部
    香港今期开奖结果查询,新澳门开奖结果历史记录,新澳门开奖直播免费观看2023,三肖三码期期精选新澳门,2022新澳门正版资料免费49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