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管我們外部經歷什么,本質上,都會歸結到內心的修煉。
我們內心的力量有多強大,我們對外部就有多不在意——
無論它們是壓力、艱苦的局面、外人的評價還是鮮花掌聲,或者批評誤解。
二
真正的改變,源于自己內心的認知。
但光有知是不夠的。
很多人似乎悟到了,但卻沒有改變,為什么?
因為實際上是沒有悟到。
停留在說的層面,遠沒有悟到。
哪怕只去踐行一個小點,也比能說出來一大堆強。
三
事實證明,如果一個人能擔當大任,尤其是管理者、帶隊的人,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如果是技術導向的崗位,自然不必有這么高的要求。
目前博苑的優秀干部、骨干,無一例外都經過過磨練、有相當的耐受力的。
如果要為未來的團隊選拔、考察人員,不盡如意的環境,可能更能顯露出重要的品質。
太護成員,擔心隊員承擔壓力、不忍他面對真實而瑣碎的事情,是不對的。
骨干都是折騰出來的,不合適的被折騰走也是好事。
相比于長征中的紅軍,在大城市、有著白領生活的國民黨,兩者即是鮮明對比。
誰更有戰斗力?誰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更具備生命力?顯而易見。
華為的強大,也正基于此。
四
一名干部,管理層級越高、管理規模越大,某種意義上,就是要求能承受更多委屈。
楊忠秋、馮然、孫文娟的職業道路,都很曲折,很折騰。但這些經歷,恰恰造就了他們的耐受力——于是你就知道能把更大的擔子壓在她肩上了——未來遇到低谷和波折,她沒那么容易屈服、退縮。
五
忍受委屈比面對困難,更難。
面對困難是事情上的難,而委屈則更是心理的難過——它往往來自身邊的人,比如家人、老師、上級、同事,現實當中,沒有誰能保證永遠和諧、溝通良好、沒有誤解。
最大的委屈不是壓力,而是被誤解,被批評,甚至不被信任。
面對誤解,最好的回應是什么?是行動。
真正的信任,并不存在于別人怎么說、怎么評價,而是存在于我們的行動與價值。
柳丹就是最好的案例,在不被信任的情況下,崛起,是真英雄。
六
一個剛剛入園的孩子,對他人的信任,有幾種類型。
安全性、依賴性、疏離型。
安全性,是獨立的,他會有焦慮,但是能夠與慢慢建立對外界的信任。
疏離型,傾向于不信他人,于是也難以贏得別人信任。
信任是雙向的,不是一個單向公式。
當你發現別人不信任你時,你也正在不信任別人。
反之,比如奚寶增憨憨的狀態,在他的字典當中,少有對他人的懷疑、不信,與此同時,他也比別人更容易贏得周圍的信任。
所以,別人不過是我們自己的一面鏡子。
他人是地域還是天堂,其實看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
七
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要闖的關。
過去了,就能升一級。
過不去,這一個坎,以后早晚還會遇到,躲不過的。
它就是你的必修功課。
是把它變成臺階,還是天花板,取決于你是面對還是逃避。
八
所有的敏感、脆弱以及我們披掛在外面的防護的鎧甲,
其實都源于內在的力量的不足,
源于我們對自己的不信任。
那如同一個內在的洞口
如果只是從外界打氣,而不去修補,車胎就還是漏的。
人本身應該是原本具足的。
這是問題的本質。
九
別人可能錯,也可能對,
但都不應該影響我們自己的修煉。
如果我們能從關注他人眼光,轉向關注內心追求;
從關注自身榮辱得失,轉向關注他人成長。
那么,成長與力量,才會真的到來。